吴三桂叛乱时为什么不从云南取道四川而进入汉中,而是放马荆襄地区与清廷对峙?

汉中 更新于:2025-10-07 20:43
  • 博学多才的蓝花花

    吴三桂发动叛乱时,选择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入汉中的路线,与最终选择在荆襄(大致指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一带)地区与清廷对峙,这中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战略转变。理解这个转变需要考虑当时的军事、地理、政治和后勤等多方面因素:
    "最初可能的计划(或早期行动):"
    1. "目标:迅速进入中原,威胁北京:" 叛乱初期,吴三桂的主要目标很可能是迅速挥师北上,进入明朝的心脏地带——中原和华北,直指北京。这样做可以: 利用明朝残余的统治基础和军队进行协同作战。 威慑清廷,迫使其在未稳立足的情况下进行决战。 挤压清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2. "路线选择:四川是必经之路:" "地理通道:" 从云南出发,最直接、最宽阔的北进通道就是穿过大渡河、金沙江,进入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周环山,但内部相对平坦开阔,适合大军行进和展开。 "战略要地:" 四川作为西南重镇,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是重要的战略后方和兵员、粮秣补给地。控制四川对于支撑长期战争至关重要。 "兵员补充:" 四川地区有大量

    举报
  • 4通8达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在云南正式宣布反清起事,剪辫蓄发。十二月初,他率领二十万大军从云南出发,向贵州进军,再由贵州进入湖广等地,攻城掠地,沿途命令军民剪掉发辫。

    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并没有忽略从四川到陕西这一路,只是没有把这一路做为进军的主线。按照《平吴录》的记载,吴三桂从贵州进入湖南,在迅速拿下衡州、岳州等地之后,就派王屏藩佩挂破朔将军印,率军进攻四川。

    吴三桂这样安排,主要原因有下面两点:

    第一,吴三桂要尽量向同盟者靠拢,争取结成最广大的反清阵营。

    此时,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在广西,都是康熙皇帝撤藩的对象。在撤藩的问题上,尚可喜表现的最为配合,但他的儿子有不同意见。

    吴三桂选择从贵州向湖广进军,就是要促使两广的尚可喜、孙延龄等人坚定反清,并期待与福建的靖南王联络,进而控制整个江南。

    康熙皇帝当然也看清楚了这种形势,所以首先把撤藩停了下来,缓和与平南王、靖南王、孙延龄的矛盾。同时,派硕岱为前锋,率领精锐的八旗军日夜兼程奔往荆州,无论吴三桂走贵州还是走四川,要想进入中原就绕不开荆州,这样的安排还是非常得体的。

    第二,向四川、汉中方向进军,地势局促,不利于大军展开。

    吴三桂曾经在汉中、四川征战将近十年,非常了解这里的形势。顺治五年,吴三桂率军离开锦州前往陕西的汉中,配合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镇压陕西各地的反叛。到了顺治八年,三人率清军进入四川。几年中间,吴三桂抚定四川的三州十六县,稳定了四川的形势。

    到顺治十四年底,清军分三路向云贵大举进军。吴三桂就是其中一路,率领大军先取四川保宁,经合州,再取重庆,从重庆向贵州进军,途中险关重重,“上摩九天,下临重渊,一夫守险,千人不得过。”

    第二年六月,吴三桂攻占贵州的遵义、开州,抄小路绕过七星关,进入云南。所以,吴三桂非常清楚从四川进入云南的路线有多么难走。

    现在如果按照同样的路线,从贵州进入四川,并不利于几十万大军作战。而且,当时的四川已经残破不堪。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和明军的残部都进入过四川,加上四川本地的各种势力和清军,各种势力互相征战、厮杀,兵灾和天灾交织在一起,人口锐减,“百姓存者百不及一”,土地荒芜,饥民相食。许多城市成为空城,虎狼充斥。

    但四川到关中一线的战略意义重大,虽然现实困难重重,吴三桂总是要入川的。

    康熙十三年正月,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官谭弘、吴之茂等人宣布反清。所以吴三桂派出的王屏藩轻松搞定四川,吴三桂就任命他为总督将军,驻守在四川的保宁。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