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4342896466778
公元215年,曹操计划把巴西郡的百姓迁往汉中。
咱们先得琢磨琢磨,曹操这时候为啥非要折腾着把巴西郡的百姓往汉中迁——这可不是闲得没事干,是他盯着蜀地这块肥肉,算准了的一步狠棋。公元215年这年,天下的架子已经搭得很清楚:曹操刚带着大军钻进汉中,把张鲁摁得服服帖帖,拿下了这块“益州门户”的宝地;另一边,刘备刚跟孙权在荆州吵完架,好不容易平分了荆州,正急匆匆往益州赶,想把蜀地攥在手里。这时候的巴西郡,就卡在曹操的汉中跟刘备的益州之间,像块烫手的山芋,谁都想抢,可曹操没先抢地盘,反倒先盯上了这里的百姓。
你可能会问,地盘不抢,抢百姓干啥?搁在古代,百姓可不是简单的“人”,是实打实的资源——有了人,才能种出粮食,军队才有饭吃;有了人,才能征兵,手里的兵才会越来越多。曹操心里门儿清,汉中这地方虽然地势险要,可常年打仗,人口早就稀稀拉拉的,光占着地盘没用处。巴西郡不一样,这些年没怎么遭战火,百姓过得相对安稳,人口也多,要是能把这些人迁到汉中,一来能给汉中添点“烟火气”,让这块新占的地盘稳下来;二来能断了刘备的念想——刘备要是拿下蜀地,发现北边的巴西郡空了,没人没粮,想往北打曹操就难了。这招叫“釜底抽薪”,表面上是迁民,实际上是跟刘备抢未来的“根基”。
可这迁民的活儿,哪有那么容易?谁愿意好好的家不住,背着锅碗瓢盆往陌生的地方跑?曹操也知道百姓不会心甘情愿,就派了张郃带着兵马去“催”——说是催,其实跟抢差不多。张郃带着人一路往巴西郡赶,沿途喊话,说“跟着曹公走,有饭吃”,可百姓们心里清楚,离开故土,路上不定要遭多少罪,有的躲进山里,有的往南边跑,想投奔还没到蜀地的刘备。张郃一看百姓不配合,就动了硬的,派兵去搜山,把躲起来的百姓往汉中赶,一路上哭喊声不断,不少老人孩子跟不上队伍,就落在了半道上,下场惨得很。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刘备耳朵里,他刚到蜀地,脚跟还没站稳,一听曹操要把巴西郡的百姓迁走,急得直拍桌子——他比谁都明白,没了百姓,蜀地就是个空壳子。赶紧派张飞带着兵去拦张郃,两人在宕渠(今四川渠县一带)撞上了。张飞是个粗中有细的主儿,知道张郃的兵是北方人,不熟悉山地,就把张郃引进山里头,断了他的粮草,然后趁着夜色带兵突袭。张郃的兵又饿又怕,一下子就乱了套,最后张郃只带着几个人翻山逃了回去,原本要迁去汉中的百姓,大多又跑回了巴西郡。
曹操这趟迁民计划,说到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迁走多少百姓,还折了张郃的兵马,反倒让刘备在蜀地赚了个“护民”的名声——百姓们一看刘备派兵保护自己,更愿意跟着他了。可咱们也得说句实在话,曹操这招虽然没成,却把乱世里诸侯的心思扒得明明白白:在他们眼里,百姓是资源,是筹码,为了地盘和权力,哪怕让百姓流离失所也不在乎。不光曹操这么干,刘备后来入蜀,也把荆州的百姓往蜀地迁;孙权在江东,也常把偏远地方的百姓往内地迁,说到底都是为了抢人口、固根基。
不过话说回来,曹操这步棋虽然狠,却也透着他对蜀地的忌惮。他知道刘备不是好惹的,要是让刘备安安稳稳在蜀地扎根,以后肯定会跟自己争天下。迁民就是想提前给刘备使绊子,可惜他没算到张飞会来得这么快,也没算到百姓对故土的执念这么深。后来诸葛亮北伐,总说“粮草不足”,其实也跟当年曹操这些迁民操作有关——蜀地本来人口就不算多,又被曹操这么折腾一回,粮食和兵源始终跟不上,北伐的难度自然就大了。
咱们读这段历史,不能只看曹操和刘备的“计谋”,更得想想那些被裹在乱世里的百姓。他们没做错什么,却要跟着诸侯的野心颠沛流离,今天被这个拉着走,明天被那个拦着回,一辈子都在“逃亡”和“迁移”里打转。这大概就是乱世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大人物们争来争去,受苦的永远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