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墓今在何处?求高人指点?

汉中 更新于:2025-07-16 21:13
  • 知足长乐260

    张良,字子房,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关于张良的墓,历史上记载并不十分明确,但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张良墓可能位置的信息:
    1. "河南省鹿邑县":有说法认为张良的墓位于河南省鹿邑县。鹿邑县是张良的故乡,这里有关张良的传说和遗迹较多。
    2. "陕西省咸阳市":另一种说法认为张良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市是西汉的都城,张良曾在此辅佐刘邦,因此有观点认为他的墓可能在此。
    3. "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地方也有关于张良墓的传说,如河南省新郑市、湖北省襄阳市等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关于张良墓的具体位置并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因此,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考证。

    举报
  • 有点迩意思

    张良系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术,不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公元前185年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对张良的生平,后世无疑议;但关于张良死后葬在何处,却争论频多。全国的张良辟谷处有20多个,张良祠庙约100上下,张良墓也有10处之多,其中喊得最响的是微山县、兰考县、张家界青岩山和岱阴历城高而乡铜壁山东麓等几处。但笔者经过认真考证,认为山东省梁山县寿张集村的张良墓是一块被世人遗忘的却是更准确和更接近事实的尸骸塚。

    先分析一下其它几处“张良墓”。

    一是湖南省张家界青岩山顶的张良墓。《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但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张良死后,吕后欲寻到张良墓地,谁知诏令一下,天下一夜间就发现好几百座“张良墓”,弄得吕后无处下手。但武陵郡乔太守却向吕后密报,说张良墓葬在青岩山,吕后听了,便传下密旨,令乔太守率三百士卒进青岩山查访。果然在相柳岩下,发现了写着“张良之墓”四个篆字的墓地。乔太守大喜,下令挖墓。坟挖开竟放着一具檫木棺材。打开棺盖,从里面飘出一缕清气,升上天空。棺材里只有一套衣冠!乔太守只好如实向吕后禀报。吕后责令乔太守一月内务必找到张良 墓。乔太守无奈之下重上青岩山,张良墓又现,却变成了一座铁坟!三百士兵挖了一十五天,怎么都打不开。乔太守又吩咐士兵砍来山柴,放在坟上烧,又烧了十五个昼夜,“轰”的一声,坟炸开,棺材裹着滚滚浓烟升到半空,又慢慢落在相柳岩峰顶上,然后,又慢慢长起一座圆圆的坟堆。乔太守急下令士兵爬上去挖掘。待士兵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那坟墓又不见了。士兵们刚下山,那坟墓又现出来。后来,一位阴阳学家经过反复查考,认为水绕四门相柳岩上葬的就是张良墓。

    从以上传说可看出,青岩山存有张良墓纯属荒诞至极。从古至今,此处并无可以确认张良葬于此的记载,即使是有据可查,也只说张良墓“时隐时现”,即使有张良墓,充其量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二是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张良墓地。关于此处的张良墓,当地有两个传说,一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故后人认为白云山应是张良的归宿,这似乎有些牵强,同时也和张家界的张良墓一样,有点神话传说的嫌疑。试想,以张良的谨慎,真要是见了刘邦,哪能不倒地就拜,怎能去跑呢。一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这一说法更与史实不符,《史记》中记载,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唯有张良是得了善终的,刘邦信任他,吕后也尊重他,死后不仅被封了文成侯,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说白云山曾为张良的清修之处有可信之处,说白云山为张良的避难之所,死后不敢回到封地而葬于此,纯属无稽之谈。所以,此处的张良墓,很可能是后人敬仰张良,为纪念张良曾在此清修而建造的衣冠冢。

    三是陕西省留坝县紫柏山的汉张留侯祠。但那“汉张留侯祠”始建于东汉末,是他的第10代孙、五斗米道的教师张鲁在汉中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时所筑,当然更不可能是真的。

    四是岱阴历城高而乡铜壁山东麓的张良墓,经考证不过是传说中张良待过的一个山洞而已。

    五是山东省微山县张良墓。位于微山湖中微山岛上,此处为张良封地留城。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墓形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墓前有清乾隆二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墓东侧原有张良祠。留城为张良的封地,张良死后葬此,也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习俗。张良墓目前尚未受到盗挖,众口哓哓,似乎认为微山岛上的张良墓较为真实。

    但现在梁山县地盘上的古寿张县存留的张良墓,却是无可置疑。

    一是《寿张县志》上有多处记载。《寿张县志》记述寿张古八景时就有“子房(张良)三冢在寿张城西”的文字表述,能把张良的三个大墓作为一个县的八大景之一,可见其墓地之壮观;能在县志上载出,又可见其确凿;而命名此古八景时系唐宋时期,当时县治所在梁山县寿张集村,尚未受到黄河的淹没而迁徙,故其在“寿张城西”的定位十分正确。而到明末和清朝时就不同了,此时县治所已迁到距寿张集五六十华里的西北阳谷县的王陵店,故县志《汉张留侯墓置看守人户记》又有这样的记述:“寿张县南六十里敬圣寺北有三塚相峙,世传为汉留侯张子房墓.......置看守户人二名:张士海、张名扬。谕令春秋祭扫,四时护守,毋使牛羊犬马作践其所。.........三塚鼎立于荒烟漫草之区,里人相传虽经大水淹没之时,三塚恒露其巅,岂非留侯之神然有以凭之哉?记其事勒诸碑。康熙二年季秋吉旦。”此时的寿张县驻地王陵店距老寿张县驻地寿张集正好是六十里左右的路程。光绪年间的寿张县令吴鸿章也作了一篇《汉留侯墓碑》,文章这样写道:“光绪十四年春,余宰寿张县。甫下车,闻邑南五十里有汉留侯墓,因命驾焉。察其地去陈不远。侯,陈州人,葬此无疑,思有以志之.....”这里说的“邑南五十里”,也是约数,古代没有精确的丈量工具,两地路程均靠估算,可见,此两处汉留侯墓与前面记载的张良墓均为一地,即“寿张集城西的子房三塚”。县志上还记录了古人咏叹张良墓的一大宗诗词,现摘录两首如下。《子房三塚》一:“风声虎啸几多年,塚列三堆尚归然。汉祚方兴开世界,楚氛已息扫云烟。从龙沛上逐秦鹿,化鹤留中泣杜鹃。欲觅赤松何处所,孤悬皓月照坟前。”《子房三塚》二:“草树依依晴带雨,三塚迷离亘千古。汉家天下四百年,不及留侯一抔土。”由以上史料可以确认,梁山县寿张集村西有“子房三塚”千真万确。

    第二个重要证据是西汉为纪念张良在梁山法兴寺修炼和眠葬寿张集村,竟将秦朝对这里命名的“张县”改为了“寿良县”。“寿”的意思是指张良跟从赤松子四处寻求长寿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并得以长寿,活到64岁;再加张良又著了风水专著《寿藏》——“子房受黄石公秘书,宜其知地之精,加人辟榖,自卜寿藏,何其智耶!子不疑,袭留侯。文帝时,除爵。世传张道陵,乃其八代孙,两汉迄今,号称天师”,故而该县名字上有一“寿”字。而“良”则是纪念张良的意思;这就是“寿良县”名字的由来。而到了东汉时,又为避光武帝叔叔刘良的名讳,将“寿良县”改为了“寿张县”,“寿”字与前字一样,是纪念“张良”的意思;而“张”与“良”相同,依然是思慕怀念张良的意思。

    第三个重要证据是清朝道光年间,梁山(即寿张县)寿张集村的农民在田地干活,误挖了被黄河於埋的张良墓,发现里面除有尸骸外,竟还葬有七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件件精美绝伦,被命名为“梁山七器”。

    据考证,“梁山七器”是我国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其名字分别称作大保鼎、大保簋、大保卣、大史友甗、宪鼎、小臣艅犀尊等。其中太保鼎在西周青铜器中十分奇异,独一无二,被国家确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目前除一件太保鼎尚珍藏于我国天津博物馆外,其余已被日本、美国等国家收藏。金石学家鉴定,太保鼎系与周公共同辅佐周成王、时任太保一职的召公所铸造,而召公的如此贵重之物为何要作为陪葬品深埋于寿张集呢?很显然,只有立下赫赫大功又备受皇家尊崇的如“张良”这种低调而高洁的人才配享如此殊荣!再退一步,如果这里只是张良的一处衣冠冢,也断不会陪葬如此珍贵的东西。

    至此,我们理性系统地梳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张良墓在梁山县寿张集村的可能性极大,理由有下述六点:

    一是张良作为韩国贵族,祖籍是陕西与河南的交界处,为远离都城西安,也防日后麻烦,他不可能回老家。

    二是张良在秦末的活动范围一直是河北、山东、江苏一带,尤其是在东阿、沛县的活动最为有名,东阿是黄石公的老家,后来与刘邦还在东阿战斗过,所以不可能回东阿,但有回山东的可能。

    三是韩信是张良的铁杆亲信,当年封为齐王就是张良的主意,山东有很多韩信的部下,张良隐退后,很有可能来到山东。寿良县的梁山是泰山山脉的延深部分,是自古佛道修炼之地,有法兴寺、孔子问礼堂及其下面的修炼洞,是隋唐以来的道家佛家清修净地,也是张良的修道之地,所以梁山寿张集村的张良墓,极有可能是真的张良墓。

    四是梁山县距张良的封地留侯也就是微山县仅200公里,以张良思及后世盗墓的深谋远虑,也绝不会把尸骸塚放在留地,极有可能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就是一个衣冠冢。

    五是若张良不葬于此,绝不会将如此重要而慎重的县名初改为“寿良县”,再改为“寿张县”。

    六是如张良未葬此,也绝不会有稀世珍宝“梁山七器”随葬于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梁山县寿张集村的“子房三塚”就是那众人寻他千百度的真正的“张良墓”!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